
隐患排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防线,而建立健全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正是激活这道防线的关键举措。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天元区近年来稳步推进相关机制落地,以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引导企业从业人员主动发现、及时报告身边的事故隐患。
制度实施以来,辖区内广大企业积极响应、主动实践,为安全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那么,这一制度究竟给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哪些具体变化?又如何影响着从业人员的日常操作与安全意识?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几位企业代表的真实感受与实践心得。
1、湖南特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兼职安全员-辜佩佩
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的实施让安全员的工作从“单打独斗”走向了“协调共治”,安全员个人精力始终有限,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帮助安全的工作由“个人”向“全员”推进,让安全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企业没有安全管理,而是由于现场的隐患未被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是奖励机制与企业安全文化的融合,使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安全治理工作中——对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同治理”,共同成为安全防线的构建者。
2、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工程师-资新文
过去设备安全隐患主要依赖月度巡检,事故隐患内部奖励制度实施后,生产线员工主动上报隐患数量同比提升240%。如上周三名装配工同时报告同一台举升机液压管渗漏,这种多“双眼睛盯安全”的模式,使设备故障率下降35%。
为提升安全隐患提报效能我司配套开发的“安全隐患随手拍”二维码,实现隐患上报、处理的全流程数字化。通过公开透明兑现奖励,树立公信力,让员工真切感受到安全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员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例如,焊装车间操作工发现冲床防护光栏松动并及时上报,避免了机械伤害风险,获得奖励后进一步带动了全员积极性。这种“全员共治”模式不仅提升了隐患整改效率,更培育了“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文化氛围。
3、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西制剂车间主任-龚雪姣
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的实施让车间员工从“怕担责” 到“愿发声”,安全成了“自家事”。制度落地前,车间的隐患报告多是“被动触发”,比如上级、专项检查等发现,员工自主上报隐患较少。而现在,建立了隐患“发现-报告-整改-奖励”闭环机制,员工愿意主动识别身边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缺陷等,虽然发现隐患比之前多了很多,但是其中80%都是能当场整改的小隐患,这样也避免了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海因里希法则也指出每1起重伤及以上事故的背后,往往潜藏着29起轻伤事故,以及300个亟待排查的隐患或违章行为,自从出台了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后,员工积极发现隐患并及时上报,生产现场的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治理,大大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株洲市华龙特种气体有限公司-安全总监-肖开球
《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的实施,更进一步调动员工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积极性,使员工从过去的被动进行隐患排查逐步转变为主动参与隐患排查,并且会对排查出来的问题会提出自己的整改意见和整改措施,主动完成一些隐患整改工作(提出整改措施和完成整改都有相应的奖励);也使员工更愿意报告现场的违章行为,加强了违章监管力度,有效地减少了违章行为的出现。
事故三要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对安全管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充分调动起一线员工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更早地发现事故隐患并积极整改,员工互相监督、减少违章行为,让企业的发展更安全!
5、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机夹焊接刀片事业部专职安全管理员-宋宇杰
在安全管理中我们常说:风险在一线,隐患在基层。那么安全管理的成败就在于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让事业部的安全管理从以往的“自上而下、下有回避”的模式创新到“自下而上,上有激励”的新局面,让基层面对安全管理时从“有过”变成了“有功”,这种安全管理文化正在逐步影响着我们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就会形成我们安全管理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驱动力,也是我们安全员最渴望的管理方式。
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基层员工最熟悉风险、最接近隐患,我们只有调动他们积极性、相信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说话,这样就能让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工作真正的落实落地,使我们事业部在自身条件下实现最大的安全效益。
责编:邹雅欣
一审:许凤姣
二审:邹雅欣
三审:吴丹
来源:株洲高新区(天元区)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
分享到